首页 > 造句

路不拾遗的造句(44个)

共有 44 个路不拾遗的造句/例句,分别如下:

  1. 这个小镇路不拾遗,民风淳朴。
  2. 在这里,人们都能做到路不拾遗
  3. 大家都遵守规则,路不拾遗
  4. 昔日社会,路不拾遗是常态。
  5. 古时有路不拾遗的美德。
  6. 村里百姓路不拾遗,令人敬佩。
  7. 城市中,路不拾遗渐成风尚。
  8. 这个地方治安良好,路不拾遗
  9. 勤俭尚礼,路不拾遗成为传统。
  10. 在和谐的社会里,人人路不拾遗
  11. 村民们互相信任,路不拾遗如家常便饭。
  12. 小区居民路不拾遗,温馨有序。
  13. 正是因为路不拾遗,才让社会井然有序。
  14. 他从小父母教导,要做到路不拾遗
  15. 新时代下,路不拾遗彰显公民素养。
  16. 每个人自觉守信,路不拾遗蔚然成风。
  17. 这里的学生都很有素质,路不拾遗
  18. 无论老少,大家都讲诚信,路不拾遗
  19. 在和睦的小城中,路不拾遗成为人们的共识。
  20. 学校提倡路不拾遗,孩子们都乐于遵守。
  21. 城市环境优美,治安良好,大家都能做到路不拾遗
  22. 村里的老人说,路不拾遗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美德。
  23. 他们用实际行动展现出了路不拾遗的高尚品格。
  24. 他丢了钱包,很快被好心人归还,大家都路不拾遗
  25. 村里盛行路不拾遗,孩子们从小耳濡目染,养成了诚信习惯。
  26. 路不拾遗早已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这个社会的基本准则。
  27. 自从社区倡导路不拾遗,居民之间的信任感大大增强了。
  28. 昔日的古都治安井然,百姓安居乐业,人人路不拾遗
  29. 春天里,公园的游人络绎不绝,但大家都路不拾遗,环境整洁干净。
  30. 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引导下,学生们学会了路不拾遗,人人都很自觉。
  31. 在这个讲诚信的城市,路不拾遗已成风尚,每个人都自觉维护公共秩序。
  32. 邻里和睦相处,孩子们相互信任、帮助,大家都能做到路不拾遗
  33. 老人常说,只有社会风气好,人们遵守公德,路不拾遗,生活才能更美好。
  34. 每当丢失物品时,总有人主动归还,这样的路不拾遗故事经常在社区发生。
  35. 即使在繁忙的车站,也很少有人遗失物品,因为这里的人们都能路不拾遗
  36. 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只有尊重规则、讲文明,才能实现路不拾遗的和谐环境。
  37. 许多人都为小城的风气点赞,这里治安良好,路不拾遗,居民幸福感很强。
  38. 小镇上,大家互相帮助,诚实守信,路不拾遗早已成为这里扎根的传统美德。
  39. 无论你来自哪里,只要来到这个城市,就会被这里路不拾遗的美好风气所感染。
  40. 老师经常教导学生要诚实守信,路不拾遗,这样以后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41. 银行门口失物招领处常年“歇业”,因为市民都很自觉,丢失的东西总能物归原主。
  42. 多年以前,这个村庄就以路不拾遗闻名,许多游客慕名而来,体验这里的淳朴民风。
  43. 小区成立了路不拾遗志愿小队,大家一起宣传公德,年复一年,让诚信之风代代相传。
  44. 只要每个人都能做到路不拾遗,那么我们的社会将会充满温情、和谐与安宁。

路不拾遗的详细解释

路不拾遗(lù bù shí yí)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用来形容社会风气良好,道德水平高尚的景象。字面意思是道路上没有人会捡拾别人遗失的物品,暗指人们诚实守信,不会贪图他人财物。

 

这个成语最早见于《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描述的是商鞅变法后秦国出现的良好社会秩序。当社会道德达到一定高度,人们自觉遵守规范,即使物品遗失在路边也不会被人私自拿走,体现出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

 

路不拾遗常与夜不闭户连用,共同描绘太平盛世的景象。这种社会状态下,人们安居乐业,彼此信任,社会治安极佳。成语不仅反映了古人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也成为评价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

 

在现代社会,路不拾遗更多用来形容某个地区或群体的高素质表现。虽然完全实现这样的理想状态并不容易,但这个成语始终激励着人们追求更高的道德标准和更和谐的社会关系。

路不拾遗的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