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造句

噤若寒蝉的造句(41个)

共有 41 个噤若寒蝉的造句/例句,分别如下:

  1. 面对老师的提问,全班同学噤若寒蝉
  2. 他生气时,大家都噤若寒蝉了。
  3. 听到老板的斥责,员工们噤若寒蝉
  4. 会议上,他一发火,众人噤若寒蝉
  5. 领导训话时,大家噤若寒蝉,没人敢说话。
  6. 看到主任进来,学生们顿时噤若寒蝉
  7. 在他的威压下,众人噤若寒蝉,只敢低头沉默。
  8. 每当父亲严肃时,孩子们就会噤若寒蝉
  9. 气氛十分紧张,所有人都噤若寒蝉,没有人发出半点声音。
  10. 看到他大发雷霆,我们都一下子噤若寒蝉
  11. 老师愤怒地批评后,同学们纷纷噤若寒蝉,不敢吭声。
  12. 面对权威的威胁,大家只能噤若寒蝉,任由他发泄。
  13. 上级发火的那一刻,办公室内顿时噤若寒蝉,气氛压抑沉闷。
  14. 母亲斥责时,兄妹几个总是噤若寒蝉,不敢插一句嘴。
  15. 考场上监考老师巡视,考生们都安静得噤若寒蝉
  16. 只要部门经理板起脸,所有员工都会瞬间噤若寒蝉
  17. 面对突如其来的怒斥,原本喧闹的房间变得噤若寒蝉
  18. 当大家听到领导提问时,立即噤若寒蝉,生怕被点到名字。
  19. 每当校长巡视教室,吵闹的学生立刻噤若寒蝉,鸦雀无声。
  20. 他发脾气的时候,办公室里的人纷纷噤若寒蝉,不敢出声。
  21. 听到上级的训斥,平日活跃的同事都噤若寒蝉,低头不语。
  22. 一听到有人提及那件往事,众人立刻噤若寒蝉,充满忌惮。
  23. 小李的话音刚落,众人便噤若寒蝉,连呼吸都放慢了许多。
  24. 在主管铁青着脸走进来时,所有员工噤若寒蝉,不敢吭声。
  25. 他摔门而入,吓得屋内所有人噤若寒蝉,气氛凝固。
  26. 老师的一句批评,让原本吵闹的班级瞬间噤若寒蝉,连咳嗽声都没了。
  27. 当会议上有人提出异议后,原本热烈的讨论气氛一下子噤若寒蝉
  28. 领导突然发火,整个会议室马上噤若寒蝉,没有人再发表任何看法。
  29. 面对残酷现实,所有成员都噤若寒蝉,根本无人敢挺身而出。
  30. 平时活泼的同事,在部门主管突然严厉质问时,也只能噤若寒蝉
  31. 会议室里,随着老板眉头一皱,讨论声音戛然而止,大家噤若寒蝉
  32. 审查人员严肃入场,让原本喧嚣的办公室瞬间噤若寒蝉,气氛变得凝重。
  33. 一次管理层的集体批评,让部门全员噤若寒蝉,再没有谁敢自作主张。
  34. 面对权威的强势责备,原本自信的团队成员也噤若寒蝉,不敢吱声。
  35. 家长会时,老师讲到纪律问题,家长和孩子都噤若寒蝉,互相对视。
  36. 一提到那位脾气古怪的上司,办公室里的同事们总是噤若寒蝉,心存畏惧。
  37. 面对突如其来的质问,会议室里原本热络的气氛顿时噤若寒蝉,死一般的寂静。
  38. 由于犯了错误,员工们在部门主管的注视下噤若寒蝉,谁都不敢站出来解释。
  39. 上司突然大发雷霆,原本热烈的项目讨论会立刻陷入了噤若寒蝉的尴尬沉寂。
  40. 在那场突如其来的批评会议上,即便是最健谈的人,都噤若寒蝉,低头沉默。
  41. 校长严厉批评不守纪律的同学后,整个班级一时间都噤若寒蝉,鸦雀无声。

噤若寒蝉的详细解释

噤若寒蝉(jìn ruò hán chán)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人因为害怕或恐惧而不敢说话,就像寒冷的蝉一样沉默无声。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描绘人在某种压力或威胁下,完全不敢发表意见或表达想法的状态。

 

这个成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后汉书·杜密传》,其中提到噤若寒蝉用来形容人在权贵面前不敢说话的样子。蝉在寒冷时会停止鸣叫,因此用寒蝉比喻人在恐惧中的沉默,形象生动地传达了那种压抑和畏惧的情绪。

 

在现代汉语中,噤若寒蝉常用于描述人在面对权威、暴力或不公正待遇时,因害怕后果而选择沉默的情景。比如在高压的政治环境中,许多人可能会噤若寒蝉,不敢表达真实的想法。

 

这个成语不仅反映了语言的力量,也揭示了社会环境对个人表达的影响。它提醒我们,真正的言论自由需要勇气,也需要一个允许自由表达的环境。

噤若寒蝉的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