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收眼底的造句(39个)
共有 39 个尽收眼底的造句/例句,分别如下:
- 山川美景,尽收眼底。
- 高楼林立,尽收眼底。
- 壮丽风光,尽收眼底。
- 远山树林,尽收眼底。
- 山河秀色,尽收眼底。
- 美丽景色,尽收眼底。
- 广阔田野,尽收眼底。
- 城市夜景,尽收眼底。
- 辽阔草原,尽收眼底。
- 层峦叠嶂,尽收眼底。
- 站在山顶,万物尽收眼底。
- 从窗口望去,风景尽收眼底。
- 登上高楼,美景尽收眼底。
- 走上城墙,古都尽收眼底。
- 江河湖海,风光尽收眼底。
- 山川河流,全部尽收眼底。
- 登高远望,四周尽收眼底。
- 站在塔上,城市尽收眼底。
- 高处俯瞰,风光尽收眼底。
- 登上观景台,繁华尽收眼底。
- 登上山巅,云海尽收眼底,美不胜收。
- 乘坐摩天轮,城市夜景尽收眼底。
- 雪山晴空,远处景色尽收眼底,美丽壮观。
- 绕湖一周,所有美景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
- 夜晚登楼,繁星与灯火尽收眼底,如梦如幻。
- 满山红叶,站在山腰尽收眼底,层林尽染。
- 放眼四望,整个城市的繁华景象尽收眼底,令人心生向往。
- 登上楼顶,城市的车水马龙与万家灯火尽收眼底,十分壮观。
- 登上高塔环视四周,山河湖海与城市风光尽收眼底,令人感叹自然之美。
- 清晨站在山顶,晨雾缭绕、群山起伏、美丽村庄尽收眼底,仿佛置身画中。
- 旅行途中,站在山峰之上,蓝天白云、森林田野、远处村庄尽收眼底,令人流连忘返。
- 漫步长江大桥之上,两岸风光、桥下江水、远方城市尽收眼底,美不胜收。
- 秋高气爽,和家人站在山顶远眺,金黄稻田、清澈小河、五彩森林尽收眼底,心情愉悦。
- 新年夜晚登高望远,城市的烟花绽放、霓虹璀璨与灯光闪烁尽收眼底,热闹非凡。
- 沿着古道登上山坡,远处村落、近处田野和蜿蜒小路尽收眼底,好似一幅美丽画卷。
- 黄昏时分,站在山谷之巅,落日余晖洒在湖面上,周围风景尽收眼底,美丽极了。
- 乘游轮行驶在江面上,群山相拥、青翠欲滴的岛屿和波光粼粼的江面尽收眼底,心驰神往。
- 置身玻璃观景台上,山川建筑、城市繁华与车流人海都尽收眼底,仿佛置身云端,令人神往。
- 夜游黄浦江,灯火辉映下的现代都市风光与历史建筑尽收眼底,恍如梦境一般迷人。
尽收眼底的详细解释
尽收眼底(jìn shōu yǎn dǐ)是一个常用的汉语成语,形容视野开阔,能将所有景物一览无余。这个词语通常用来描述站在高处或开阔地带时,眼前的美景或景象全部被纳入视线范围的情形。
从字面上看,尽收眼底中的尽表示全部、完全,收意为纳入、接收,眼底则指眼睛所能看到的范围。组合起来,这个成语生动地描绘了一种视野无阻、景物尽览的画面感。
在实际使用中,尽收眼底既可以形容自然景观,如站在山顶将整座城市的美景尽收眼底;也可以用于抽象场景,比如对某个问题的全面把握。这个词语带有一种掌控感和满足感,暗示观察者处于优势位置,能够全面把握眼前的事物。
需要注意的是,尽收眼底通常用于积极正面的语境,强调视野的开阔和景色的壮美。它不仅能描绘实际的视觉体验,还能引申为对事物全面了解的心理状态。
尽收眼底的出处
- 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睑望之趣,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余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范仲淹《岳阳楼记》: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 苏轼《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 罗贯中《三国演义》:却说孔明自驾小车,引数百骑前来探路。前有一河,名曰西洱河,水势虽慢,并无一只船只。孔明令伐木为筏而渡。黄文在山上望见,报与魏延。延引兵来迎战。孔明出车,唤魏延答话。延横刀勒马而言曰:孔明何在?孔明曰:魏将军何不早降?延大怒,舞刀相迎。二人战不三合,延拨马便走。孔明赶来,魏延只顾奔走。孔明在车上大笑曰:竖子无礼,焉敢与吾大战!魏延回见黄文,言孔明不过如此。黄文曰:此人深不可测,汝休轻敌。延曰:待吾亲擒诸葛亮,以献孟获,方表吾之能也。次日,孔明又引兵来。魏延横刀出马。孔明在车上笑曰:吾以诚心待人,汝何故屡屡欺我?延曰:待擒了汝,方知吾手段!言讫,拍马舞刀来取孔明。孔明把羽扇一招,魏延马失前蹄,跌倒在地。延爬起换马再战。孔明又把扇子一摇,魏延又跌。延大怒,弃马步战。孔明车仗后军中,忽一人厉声而出曰:魏延休走,看我捉你!延回头视之,乃关兴也。延大怒,舞刀迎战。战不数合,关兴刀法一乱,延一刀砍来,兴闪避不及,肩窝中刀,翻身落马。延欲杀之,忽一将飞马赶到,乃张苞也。延见救兵至,拨马便走。张苞一枪刺延后心,延翻身落马。苞欲再刺,魏延已自爬起,弃马逃走。张苞赶了一程,不见踪迹,方回救关兴,扶上马,回见孔明。孔明曰:此人勇而无谋,吾以计胜之耳。魏延逃回,见黄文,羞惭满面。文曰:此孔明之计也。延不服,欲再战。文曰:汝今且休,可引本部人马,屯于山谷之中,待孟获兵至,再作计较。延依言而行。却说孔明收兵回寨,谓众将曰:吾今收服魏延、黄文不难矣。众将皆问其故。孔明笑曰:吾自有计,不劳诸公费心。遂唤关兴、张苞分付如此如此。二人领计去了。且说魏延、黄文聚兵山谷,正议进兵之策,忽报关兴引兵来。延出迎战,兴诈败而走。延追赶二十余里,不见踪影。延回马,遥望山巅,隐隐见一簇人马。延勒马挺刀,遥望山上,大叫:诸葛亮何不下来决一死战?言未毕,山后转出一将,乃关兴也,挺枪跃马,直取魏延。延舞刀迎战,战不数合,兴拨马便走。延赶来,兴又走。延大怒,纵马追赶。追到山僻小路,忽听一声炮响,山后转出张苞,拦住去路。延急回马,关兴又到。延左右冲突,不得脱身。延仰天叹曰:吾中计矣!遂弃刀下马请降。关兴、张苞押延回见孔明。孔明笑曰:吾料魏将军必降,今果然也。延拜伏于地,愿效犬马之劳。孔明大喜,封延为义勇将军,赐宴相待。次日,孔明又引兵来收黄文。文闻延已降,亦出降。孔明亦封为义勇将军。于是南蛮之地,尽收眼底。
- 施耐庵《水浒传》:话说林冲打一看时,只见那汉子头戴一顶范阳毡笠,上撒着一迳珠子,穿一领黑色短袍,脚下蹬一双乌靴,腰间系条白搭膊,跨口腰刀,背个大包袱,手里提条短棒,背上插着短刀,独自一个,背着包裹,迳大步走来。林冲见他来得不凡,慌忙起身揖道:请问壮士高姓大名?那汉子更不答话,低着头只顾走。林冲赶上一步,又问道:壮士高姓?住何处?那汉不理,依旧走。林冲见他无礼,便去抢他包裹。那汉子大怒,丢下包裹,掣出腰间短刀,便来斗林冲。林冲也掣出腰刀相迎。两个斗了十数合,不分胜负。那汉收刀跳出圈子外,叫道:好汉住手!林冲也住了手。那汉道:你问我姓名,我偏不说。我且问你,你是何人?林冲答道:某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的便是。只因杀了仇人高衙内,刺配沧州,路经此地。那汉听了,纳头便拜,叫道:哥哥休怪,某家不识泰山。某姓杨,名志,祖贯山西太原府人氏。因亡故父母,流落江湖,专一结交好汉,人都唤某做小霸王。林冲扶起道:原来是杨志兄弟,久闻大名,今日幸会。杨志道:哥哥既是林教头,某家久仰威名,今日相见,实乃三生有幸。林冲道:兄弟既是好汉,不若同往梁山泊聚义,如何?杨志道:正合某意。二人遂结为兄弟,收拾行装,一同上路。行不数里,来到一处高山,登高远望,梁山泊水泊周围,尽收眼底,端的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