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反义词

抗拒的反义词(44个)

共找到 44 个抗拒的反义词,分别如下:

所有近义词释义

  1. 顺从([shùn cóng]):指愿意听从他人的意见或命令,表现出顺应和接受的态度。
  2. 服从([fú cóng]):表示遵从他人的安排或指令,没有反对或抵触的情绪。
  3. 接受([jiē shòu]):指在心理上或行动上接纳某事物或意见,愿意认同或采纳。
  4. 接纳([jiē nà]):表示包容并接受某人或某事,表现出开放和认可的态度。
  5. 遵从([zūn cóng]):指按照规则、指示或意愿行事,体现出服从和尊重。
  6. 听从([tīng cóng]):表示愿意接受并执行他人的建议或命令,态度顺服。
  7. 依从([yī cóng]):指顺应他人的意愿或要求,没有异议或反对。
  8. 应允([yīng yǔn]):表示同意或答应他人的请求,表现出配合的态度。
  9. 允诺([yǔn nuò]):指明确表示同意或承诺,愿意接受并履行。
  10. 认可([rèn kě]):表示对某事或某人表示赞同或肯定,愿意接受其存在或价值。
  11. 赞同([zàn tóng]):指对某观点或行为表示支持和同意,持肯定态度。
  12. 附和([fù hè]):表示随声附和,同意他人的意见或想法,缺乏独立性。
  13. 迎合([yíng hé]):指为了讨好或满足他人而顺应其意愿或喜好。
  14. 屈服([qū fú]):表示在压力或强迫下放弃坚持,接受对方的要求或条件。
  15. 妥协([tuǒ xié]):指在冲突中让步,接受部分条件以达成一致。
  16. 让步([ràng bù]):表示在争执或谈判中放弃部分立场,以求和解或共识。
  17. 退让([tuì ràng]):指在面对分歧时主动退缩,接受对方的意见或要求。
  18. 容忍([róng rěn]):表示对不满意的事物或行为暂时接受,表现出宽容。
  19. 忍受([rěn shòu]):指在不情愿的情况下勉强接受某种情况或待遇。
  20. 默许([mò xǔ]):表示虽未明确同意,但也没有反对,默认接受。
  21. 默认([mò rèn]):指不表态或不反对,间接表示接受或认同。
  22. 顺应([shùn yìng]):表示根据形势或他人的意愿调整自己的态度或行为。
  23. 适应([shì yìng]):指调整自己以符合环境或他人的要求,接受现状。
  24. 迁就([qiān jiù]):表示为了顾及他人而改变自己的立场或行为,予以配合。
  25. 从命([cóng mìng]):指听从他人的命令或安排,表现出顺服的态度。
  26. 依顺([yī shùn]):表示顺着他人意愿行事,没有异议或反对。
  27. 归顺([guī shùn]):指放弃对立态度,接受他方的领导或安排。
  28. 投降([tóu xiáng]):表示在冲突或斗争中放弃坚持,接受对方的条件。
  29. 降服([xiáng fú]):指在压力下屈服,接受他方的控制或要求。
  30. 顺服([shùn fú]):表示心甘情愿地接受他人的安排或领导。
  31. 信服([xìn fú]):指从内心认同并接受他人的观点或行为。
  32. 甘愿([gān yuàn]):表示自愿接受某种情况或条件,没有不情愿的情绪。
  33. 情愿([qíng yuàn]):指出于内心意愿而接受某事,没有勉强或不悦。
  34. 乐意([lè yì]):表示愿意并高兴地接受某事或某人的提议。
  35. 心服([xīn fú]):指从内心深处认同并接受,态度诚恳而无异议。
  36. 应承([yīng chéng]):表示同意承担或接受某项任务或请求。
  37. 应和([yīng hè]):指附和或响应他人的意见或行为,表现出配合。
  38. 领受([lǐng shòu]):表示接受他人的给予或安排,通常带有感激或尊重的态度。
  39. 采纳([cǎi nà]):指接受并采纳他人的建议或意见,用于实际行动中。
  40. 包容([bāo róng]):表示以宽广的胸怀接纳不同意见或行为,体现理解和接纳。
  41. 赞成([zàn chéng]):指对某事或某观点表示支持和同意,持积极态度。
  42. 同意([tóng yì]):表示对某提议或意见持肯定态度,愿意接受或配合。
  43. 愿意([yuàn yì]):指从内心愿意接受或参与某事,没有勉强或不情愿。
  44. 从顺([cóng shùn]):表示顺从他人的意愿或安排,没有反对或不服。

抗拒的详细解释

抗拒(kàng jù)指对某种力量、要求或变化产生抵触情绪并采取抵抗行为。这个词通常带有主观意志的色彩,表达主体对外界干预或改变的强烈不认同态度。

 

从心理层面看,抗拒往往源于自我保护机制。当人们感受到威胁时,会本能地通过抗拒来维持现状或捍卫既有认知。这种反应既可能表现为直接对抗,也可能以消极回避的形式出现。

 

在社会交往中,抗拒行为常发生在权力不对等的关系里。比如下属对上级指令的抗拒,孩子对家长管教的抗拒。这种抗拒既可能是理性思考后的选择,也可能是情绪化的本能反应。

 

需要注意的是,抗拒并非完全是负面行为。适度的抗拒能帮助个体保持独立性,避免盲目顺从。但过度的抗拒则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紧张,阻碍个人成长与发展。

抗拒的出处

抗拒的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