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荡荡的造句(41个)
共有 41 个浩浩荡荡的造句/例句,分别如下:
- 游行队伍浩浩荡荡前进。
- 河水浩浩荡荡流向远方。
- 群众浩浩荡荡走上街头。
- 浩浩荡荡的车队驶过街道。
- 学生们浩浩荡荡进入校园。
- 登山队伍浩浩荡荡地上山。
- 队伍浩浩荡荡,气势非凡。
- 人群浩浩荡荡涌入广场。
- 阅兵仪式上的部队浩浩荡荡。
- 浩浩荡荡的江水冲刷着堤岸。
- 浩浩荡荡的队伍整齐前进。
- 山下来了浩浩荡荡的骑兵队。
- 工人们浩浩荡荡向厂区进发。
- 运动员们浩浩荡荡步入赛场。
- 农民们浩浩荡荡下地劳作。
- 浩浩荡荡的队伍声势浩大,令旁观者惊叹不已。
- 河水浩浩荡荡地流淌着,仿佛要冲刷一切障碍。
- 浩浩荡荡的人群在街道上汇聚,场面十分壮观。
- 浩浩荡荡的队伍,整装待发,大家精神饱满。
- 节日游行的队伍浩浩荡荡,彩旗招展,气氛热烈。
- 浩浩荡荡的洪水席卷村庄,人们齐心协力抢险自救。
- 浩浩荡荡的江水在阳光下闪烁着,奔腾不息。
- 队伍浩浩荡荡地穿过广场,迎面吹来一阵掌声。
- 浩浩荡荡的军队缓缓进城,民众夹道欢迎。
- 浩浩荡荡的抗议人群,喊着口号,步伐坚定地前行。
- 浩浩荡荡的毕业典礼,学生们带着笑容合影留念。
- 浩浩荡荡的水流拍打着堤岸,发出阵阵轰鸣声。
- 浩浩荡荡的一支队伍,高举旗帜,向着终点进发。
- 浩浩荡荡的浪潮涌向沙滩,海鸥在空中盘旋。
- 浩浩荡荡的晨雾在田野间弥漫开来,美丽而神秘。
- 浩浩荡荡的队伍中,旗帜飘扬,口号声整齐响亮,场面尤为壮观。
- 浩浩荡荡的长江奔流不息,两岸绿树成荫,船只来往繁忙。
- 浩浩荡荡的人潮涌入展览馆大厅,参观者络绎不绝,各展台人头攒动。
- 浩浩荡荡的仪仗队迈着整齐的步伐走过主席台,掌声和欢呼声此起彼伏。
- 浩浩荡荡的队伍列队前进,大家意气风发,有说有笑地讨论着目标。
- 浩浩荡荡的阅读活动拉开帷幕,学生们手捧书本,认真沉浸在书海中。
- 浩浩荡荡的游行大军从市区穿过,鲜艳的标语和口号此起彼伏,十分壮观。
- 浩浩荡荡的志愿服务团队,走进社区,帮助居民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 浩浩荡荡的长龙在大街上舞动,锣鼓声和欢笑声交织在一起,好不热闹。
- 浩浩荡荡的群众随着音乐的节奏舞动起来,广场上顿时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 浩浩荡荡的师生队伍,沐浴着晨曦,迈着坚定的步伐,浩浩荡荡走向操场,迎接新一天的学习与挑战。
浩浩荡荡的详细解释
浩浩荡荡(hào hào dàng dàng)形容气势宏大、规模壮观的景象。这个词语常用来描绘队伍、人群或自然景观等具有磅礴气势的事物,给人以雄壮、辽阔的视觉感受。
从字面来看,浩浩荡荡由浩浩和荡荡两个叠词组成。浩浩本义指水势浩大,荡荡则有广阔无边的意思。两者结合,更加强调了宏大、壮观的意境。
在实际使用中,浩浩荡荡既可以形容具体事物,如军队行进、游行队伍;也可以形容抽象概念,如历史潮流、时代洪流。这个词语往往带有一种不可阻挡的气势,暗示着某种力量或趋势的强大。
需要注意的是,浩浩荡荡通常用于褒义或中性语境,强调壮观而非混乱。它描绘的是一种有序而宏大的场面,与杂乱无章的场景有所区别。
浩浩荡荡的出处
- 佚名《诗经 小雅 常棣》:兄弟既翕,和乐且湛,宜尔室家,乐尔妻帑,乃作兄弟,浩浩荡荡,未有纲纪,威仪棣棣。
-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裨将,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户邑,封五人皆为侯。汉王闻项王已死,大喜,亲率诸侯兵临观。自高祖至孝景,为项王发丧,哭之而去。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乃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封项伯等四人皆为列侯,赐姓刘氏。天下既定,汉王为帝,追尊项王为鲁公,命故人田荣子田横为鲁王,治鲁地,奉鲁公礼仪。汉六年,高祖自将兵击田横,田横走海岛,高祖因立其兄田广子田市为齐王,治齐地。汉十一年,淮南王英布反,高祖自将击之,布败走,汉立皇子刘长为淮南王,治淮南地。天下已定,高祖还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佐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且朕自沛公以诛暴逆,遂有天下,其以沛为朕汤沐邑,复其民,世世无有所与。沛父兄诸母故人日乐饮极欢,道旧故为笑乐。十余日,高祖欲去,沛父兄固请留高祖。高祖曰:吾人众多,父兄持我,不可以久留。辞去。沛中空县皆之邑西献。献牛酒,高祖复留止,张饮三日。沛父兄皆顿首曰:沛幸得复,丰未复,唯陛下哀怜之。高祖曰:丰吾所生长,极不忘耳,吾特为其以雍齿故反我为魏。高祖于是复丰,比沛。于是从沛还,过淮阴,召故项王将钟离眛,眛自刭,高祖以鲁侯礼葬之。高祖崩,孝惠即位,尊鲁公为鲁元王,立项王世子胜为涅阳侯。项氏世世为刘氏守冢,户二千,奉鲁元王礼乐,至今不绝。太史公曰:羽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 班固《汉书 艺文志》:自三代之隆,礼乐崩坏,圣人之道,浩浩荡荡,无以自守,诸子蜂起,各自以为得圣人之意也。
- 陈寿《三国志 魏书 荀彧传》:太祖既破袁绍,引兵入冀州,彧言曰:天下之定,赖明公之功,兵势浩浩荡荡,民心归附,若因而取之,天下可定也。
- 司马光《资治通鉴 唐纪》:太宗既平薛举,威名大振,诸部皆来归附,兵马浩浩荡荡,西域震动,遣使者贡献不绝,以为天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