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体投地的反义词(36个)
共找到 36 个五体投地的反义词,分别如下:
- 昂首挺胸
- 趾高气扬
- 不可一世
- 目中无人
- 盛气凌人
- 高高在上
- 自命不凡
- 傲慢无礼
- 颐指气使
- 目空一切
- 飞扬跋扈
- 不可向迩
- 咄咄逼人
- 气焰嚣张
- 倨傲不逊
- 目无下尘
- 神气活现
- 耀武扬威
- 趾高气昂
- 妄自尊大
- 不可一世
- 自高自大
- 目无尊长
- 气势汹汹
- 不可理喻
- 昂首阔步
- 自以为是
- 高视阔步
- 旁若无人
- 不可接近
- 自视甚高
- 傲气十足
- 不屑一顾
- 藐视一切
- 骄傲自满
- 狂妄自大
所有近义词释义
- 昂首挺胸 :形容人站立或行走时头部高昂,胸部挺起,表现出自信、骄傲或不屈服的态度,与谦卑或臣服的态度相反。
- 趾高气扬 :形容人走路时脚尖翘起,气势很高,表现出傲慢或得意的神态,与低头顺从的状态形成对比。
- 不可一世 :形容人极其傲慢,自以为无人能及,表现出一种目空一切的态度,与谦卑顺服完全相反。
- 目中无人 :形容人非常傲慢,看不起他人,态度高高在上,与恭敬或低姿态截然不同。
- 盛气凌人 :形容人气势逼人,态度傲慢,表现出一种压迫他人的姿态,与谦逊顺从形成鲜明对比。
- 高高在上 :形容人处于高位或态度傲慢,表现出一种与他人疏远、不屑一顾的神情,与低头顺服相反。
- 自命不凡 :形容人自以为很了不起,表现出一种高傲自大的态度,与谦卑恭敬形成对立。
- 傲慢无礼 :形容人态度傲慢,缺乏礼貌,表现出一种不尊重他人的姿态,与恭顺截然相反。
- 颐指气使 :形容人用眼神或手势指挥他人,表现出一种高高在上的态度,与低姿态形成对比。
- 目空一切 :形容人极其傲慢,看不起任何事物或人,表现出一种自大的神态,与谦卑相反。
- 飞扬跋扈 :形容人气焰嚣张,态度蛮横,表现出一种不可一世的样子,与顺从低头截然不同。
- 不可向迩 :形容人态度高傲,难以接近,表现出一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气势,与恭敬相反。
- 咄咄逼人 :形容人气势汹汹,态度强势,表现出一种压迫他人的姿态,与谦逊顺服形成对比。
- 气焰嚣张 :形容人态度非常傲慢,气势张扬,表现出一种不可一世的神情,与低姿态相反。
- 倨傲不逊 :形容人态度傲慢,不肯屈服或顺从,表现出一种高高在上的样子,与恭顺对立。
- 目无下尘 :形容人非常傲慢,看不起周围的人或事物,表现出一种自大的态度,与谦卑相反。
- 神气活现 :形容人表现得很得意或傲慢,表现出一种自以为是的神态,与低头顺服截然不同。
- 耀武扬威 :形容人炫耀武力或权势,表现出一种嚣张跋扈的态度,与恭敬谦逊形成对比。
- 趾高气昂 :形容人走路时脚尖翘起,气势高昂,表现出一种傲慢自得的神情,与顺从相反。
- 妄自尊大 :形容人毫无根据地自以为很了不起,表现出一种自大的态度,与谦逊对立。
- 不可一世 :形容人极端傲慢,自以为无人能及,表现出一种目空一切的姿态,与恭顺相反。
- 自高自大 :形容人自视甚高,非常傲慢,表现出一种不把他人放在眼里的态度,与低姿态不同。
- 目无尊长 :形容人不尊重长辈或上级,表现出一种傲慢无礼的态度,与恭敬顺从相反。
- 气势汹汹 :形容人气势很凶猛,态度强势,表现出一种咄咄逼人的姿态,与谦卑对立。
- 不可理喻 :形容人态度傲慢或固执,无法讲道理,表现出一种不屑与人沟通的神情,与顺从相反。
- 昂首阔步 :形容人抬头挺胸,大步前进,表现出一种自信或傲慢的神态,与低头顺服截然不同。
- 自以为是 :形容人自认为正确,不听他人意见,表现出一种自大的态度,与谦逊形成对比。
- 高视阔步 :形容人抬头挺胸,大步行走,表现出一种傲慢或自信的神情,与低姿态相反。
- 旁若无人 :形容人态度傲慢或专注,完全不把周围的人放在眼里,表现出一种自大的神态,与恭顺不同。
- 不可接近 :形容人态度冷漠或高傲,难以让人靠近,表现出一种拒人千里的气势,与谦卑相反。
- 自视甚高 :形容人自认为地位或能力很高,表现出一种傲慢的态度,与低头顺从形成对比。
- 傲气十足 :形容人充满傲慢的气势,表现出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与谦逊恭敬截然不同。
- 不屑一顾 :形容人看不起某事物或人,表现出一种轻蔑或傲慢的态度,与恭顺形成对比。
- 藐视一切 :形容人轻视所有事物或人,表现出一种极端傲慢的态度,与谦卑低头相反。
- 骄傲自满 :形容人因为成就或地位而过于自信,表现出一种自大的神情,与顺从截然不同。
- 狂妄自大 :形容人非常傲慢,自以为是,表现出一种目空一切的姿态,与谦逊形成对比。
五体投地的详细解释
五体投地(wǔ tǐ tóu dì)原为佛教礼仪术语,指双膝、双肘及额头同时触地的最恭敬礼拜方式。这个动作需要全身俯伏在地,表达极致的虔诚与敬仰。
在现代汉语中,五体投地演变为对他人极度佩服的夸张说法。当人们看到令人惊叹的才能或成就时,会用五体投地来形容自己心悦诚服的状态,这种表达往往带有幽默夸张的色彩。
值得注意的是,五体投地的使用场景通常比较轻松,多用于朋友间玩笑或非正式场合。虽然它表达强烈的钦佩之情,但不会用在非常严肃正式的书面语中,这与它源自宗教仪式的庄重感形成了有趣的反差。
五体投地的出处
- 玄奘《大唐西域记》:凡有礼佛之处,皆先右绕三匝,然后稽首于地,五体投地,以表敬虔之至也。
- 道世《法苑珠林》:若见佛像,当礼拜恭敬,五体投地,心存净念,远离诸恶,方得福报无量。
- 施耐庵《水浒传》:那汉见了宋江,慌忙拜倒,五体投地,口称不敢,愿效犬马之劳,以报大恩。
- 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孔明见之,感其诚意,遂受其礼,五体投地,誓言以死相报,永不背叛主公。
- 慧皎《高僧传》:彼僧见佛舍利,悲喜交集,五体投地,顶礼膜拜,泪下如雨,久不能起。
五体投地的例句
- 看到他的表演,我简直对他的才华佩服得五体投地。
- 她对工作的认真态度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所有同事都感到五体投地。
- 这位老先生学识渊博,谈吐间尽显智慧,令人不禁五体投地。
- 他在困境中依然坚持不懈,最终取得了惊人的成就,真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 面对大师级的手艺,我只能心悦诚服地表示五体投地的敬意。
- 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勇气和担当,让我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 听完她的演讲,我对她深刻的思想和卓越的表达能力感到由衷地五体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