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壮的造句(44个)
共有 44 个雄壮的造句/例句,分别如下:
- 军乐队的演奏十分雄壮。
- 国歌旋律雄壮有力。
- 他的嗓音十分雄壮洪亮。
- 瀑布声浪雄壮动人心魄。
- 山川壮丽,景色雄壮迷人。
- 雄壮的步伐征服了观众。
- 士兵们喊出了雄壮的口号。
- 火车的汽笛声雄壮悠长。
- 乐曲奏出的旋律非常雄壮。
- 国庆典礼上,号角雄壮响起。
- 他挥舞着旗帜,姿态雄壮。
- 长城横亘千里,气势雄壮。
- 那支队伍行进时步伐雄壮一致。
- 风暴过后,天空显得异常雄壮。
- 士兵们高歌雄壮,气势如虹。
- 山峰巍峨,景色雄壮令人赞叹。
- 当炮声响彻天空时,现场气氛雄壮。
- 大会上,响起了雄壮而又激昂的乐曲。
- 仪仗队出场时,场面异常雄壮壮观。
- 运动员们在雄壮的国歌声中蓄势待发。
- 河流湍急,水声雄壮,仿佛大地在呐喊。
- 古战场上,战鼓声雄壮,气氛非常紧张激烈。
- 演唱会现场,乐队奏出的旋律恢弘而雄壮。
- 国庆阅兵时,士兵们步伐整齐,场面极为雄壮。
- 音乐会开场,激昂雄壮的交响乐让全场沸腾。
- 登上山顶时,俯瞰群山,眼前的景色无比雄壮。
- 那一声号角奏响时,天地间充满了雄壮的力量。
- 江河入海时,水声如雷,气势雄壮,令人敬畏。
- 在雄壮的乐曲伴奏下,运动员们意气风发地入场。
- 士兵们在晨曦中列队前行,场面雄壮令人振奋人心。
- 长江穿越崇山峻岭,水流湍急,气势雄壮蔚为壮观。
- 升旗仪式开始了,雄壮的国歌激励着每一个在场的人。
- 部队踏着雄壮有力的步伐,整齐进入了阅兵场地中心。
- 风起云涌时,海浪拍击礁石,发出雄壮的轰鸣声不绝于耳。
- 歌唱家用雄壮的嗓音唱响《黄河大合唱》,充满民族自豪感。
- 在古老城堡下,乐队奏响了雄壮的凯歌,震撼每一位观众。
- 仪仗队的表演配合上雄壮的鼓乐,整个广场都沸腾了起来。
- 大合唱开始时,万人齐声高唱,雄壮的歌声久久回荡天际。
- 乐团奏响雄壮的序曲,观众仿佛置身于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
- 站在山巅俯瞰,层峦叠嶂、江河湖海,尽显大自然的雄壮气魄。
- 清晨的田野上,农民们迎着日出出发,响起了雄壮的劳动号子。
- 大型阅兵仪式上,士兵们排着整齐的队形,场面异常雄壮震撼人心。
- 足球场上,球迷高声呐喊,气氛热烈,响起了雄壮有力的助威声浪。
- 台上的合唱团齐声歌唱,雄壮的歌声融入恢弘的乐章,震撼了在场观众。
雄壮的详细解释
雄壮(xióng zhuàng)是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事物具有强大、宏伟、威武的气势或形态。这个词语常用来描绘自然景观、建筑、音乐等具有震撼力的事物,也可以用来形容人的精神面貌或体魄。
在自然景观中,雄壮往往用来形容高山、大河、瀑布等壮丽的景象。比如巍峨的泰山、奔腾的长江,都能给人一种雄壮之感。这种感受源于自然界的力量与规模,让人心生敬畏。
在人文领域,雄壮可以形容宏伟的建筑或激昂的音乐。比如故宫的宫殿群、交响乐的高潮部分,都体现了雄壮之美。这种美不仅来自外在的规模,更源于内在的气魄与精神。
用于形容人时,雄壮既可以指体格的魁梧健壮,也可以指精神上的豪迈与坚定。一个雄壮的军人,不仅要有强健的体魄,更要有不屈的意志和英勇的气概。
雄壮的出处
- 范仲淹《岳阳楼记》: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 佚名《诗经·大雅·江汉》:江汉浮浮,武夫滔滔。匪安匪游,淮夷来求。既出我车,既设我旟。匪安匪舒,淮夷来铺。江汉汤汤,武夫洸洸。经营四方,告成于王。四方既平,王国庶定。时靡有争,王心载宁。江汉之浒,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彻我疆土。匪疚匪棘,王国来极。于疆于理,至于南海。王命召虎:来旬来宣。文武受命,召公维翰。无曰予小子,召公是似。肇敏戎公,用锡尔祉。厘尔圭瓒,秬鬯一卣。告于文人,锡山土田。于周受命,自召祖命。虎拜稽首:天子万年!虎拜稽首,对扬王休!作召公考:天子万寿!明明天子,令闻不已,矢其文德,洽此四国。
- 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于是项王遂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户邑,封五人皆为列侯。汉王以鲁公礼葬项王于谷城,亲为发哀,泣之而去。项氏宗族归汉者,汉王皆不诛。乃封项伯为射阳侯,桃侯、平皋侯、玄武侯皆项氏,赐姓刘。
- 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桓帝世,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以黄巾起,拜骑都尉,讨颍川贼。稍迁济南相,其国多豪猾,太祖治之,毁坏淫祠,禁断淫祀,政教大行。时袁绍、袁术兄弟贵盛,宾客宗族布在郡县,或有奸猾,多归陶谦。谦偏袒之。太祖到,抑豪强,奉法令,以故豪强怨。会黄巾复群起,陶谦击之,失利。太祖乃自以兵入东郡,击破黄巾于寿张,降贼数十万众。复收兵还济南。谦复以精兵入武阳,拔之。太祖怒,攻谦于彭城,大破之。谦退保郯,操兵围之,不能克,乃还。于时兖州郡县响应袁术,唯鄄城、范、东阿不动。太祖引军入鄄城,抚循居民,表用张邈为兖州刺史,守东郡,复还军乘氏,以诛黄巾。时荀彧、程昱并在鄄城,太祖与语,曰:君等守城,足为吾东藩。昱曰:兖州反,譬如人之有首而体为之倒悬,若不先安根本,而远征四方,是无首之兵也。太祖深然之。乃分兵留昱守鄄城,自将兵迎张邈于陈留。邈弟超自雍丘反,围昱于鄄城。太祖还,击破超军,超走袁术。复进军击邈,邈走袁术,术以邈为相。太祖还,军鄄城。时兖州唯三城在,余皆叛。太祖乃使昱说范令范宣、东阿令枣祗,使固守以待己。昱乃夜持绳下城,说宣等曰:闻君等为袁术所围,忠义奋发,能坚守以待曹公,功无量也。宣等皆泣曰:受命坚守,不敢有二心。昱还报,太祖大喜。太祖自将步骑五千迎宣等,军至范县,术兵万余,诸城皆应之。太祖击破之,术兵走,追至南阳,破其别将,复定诸县。术以邈为兖州刺史,屯东平。太祖引军还击邈,邈走,追至济北,邈请降,太祖不许,邈亡归袁术。术怒,以邈无能,但以虚名相高,杀之。太祖复定兖州诸县,表荀彧为尚书令,程昱为东平相,范宣、枣祗并为县令。时太祖兵少,持军严整,法令肃清,以是军中号为精锐。乃引军西迎天子,军次洛南,献帝遣太尉杨彪、司空张喜劳军。太祖上表,辞让天子赏赐,表曰:臣以恩泽微薄,猥蒙拔擢,位列三公,爵为列侯,宠荣已极,无以复加矣。今虽愚劣,愿以微功自效,翼戴天子,宁静海内,若遂不蒙显戮,臣之愿也,爵赏云云,非所敢望也。帝从之。庚申,车驾发轸,幸许,太祖以议郎赵岐为副,奉车都尉臧洪为行军校尉,夹辅车驾。太祖自率兵屯乘氏,分遣诸将徇陈留、颍川、黄巾降众,破袁术别军于南阳,进军宛、叶间,与袁术、刘表连和。太祖以书责术曰:初,公以丹阳兵数千,横行江、淮,自谓无敌。今孙策已定江东,公之所部,十不存一,而犹欲擅命称孤,非其分也。术惭,遣使求和。太祖报曰:可自来归,余无所问。术不敢复言。太祖进军汝南,汝南降贼刘辟、黄邵等率众诣太祖,降之。太祖乃分兵遣夏侯惇、曹仁等略地汝南、西华,还军许都,封大将军。袁绍闻太祖还,怒曰:赤面长须儿,我以尔为杖,尔今乃背我自立邪!遂大兴兵马,会诸侯于仓亭。太祖闻之,笑曰:吾固知绍之必为此也。乃留曹洪守许都,自率兵五万迎绍。绍兵十余万,精骑万余骑,分为十队,次于官渡。太祖兵少,军中粮尽,士卒疲乏,百姓困于征赋,多叛归绍。绍遣车运粮,遣将淳于琼等五人将兵万余人送之,宿绍营北四十里。太祖谋士荀攸曰:可分奇兵,乘其无备,袭烧其辎重,使绍首尾不能救,此所谓攻其必救也。太祖曰:善。乃留曹洪、荀彧守营,自将步骑五千,夜从间道掩袭。绍闻之,遣张郃、高览等将精兵数万救琼等。太祖大破琼军,烧其辎重,杀琼等,尽坑其众。绍军大震,绍与子谭决围走。太祖还军官渡,绍众奔溃,绍与谭仅以身免,投河北。太祖于是尽收绍辎重、图书、珍宝,赏赐军士。时绍军中言太祖兵少,欲乘虚击之,绍不从,其将张郃、高览等降太祖。太祖大喜,封二人为侯。绍走后,太祖复引兵渡河,追绍至邺,邺守将审配拒守,太祖围之。绍子尚救配,兵败走,太祖遂围邺数月,决漳水灌城,城中饿死者过半,配犹坚守。太祖乃使人说之,配不从。其兄子荣夜开城门降,太祖入邺,斩配及其家属。绍子尚、熙走中山,太祖追击之,尚、熙走幽州,依袁绍故将公孙康。康诱杀尚、熙,送其首于太祖。太祖分冀州为十郡,择置守令,以安民心。初,绍与公孙瓒争河北,瓒败死,绍尽有其地,北据燕、代,南临黄河,地方数千里,带甲数十万,文武备具,号为强盛。及太祖破绍,尽收其地,河北悉定。太祖威震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政由己出,名虽汉相,其实汉主也。
- 施耐庵《水浒传》:只见那汉子头裹芝麻罗万字顶头巾,脑后两个太原府纽丝金铃子,上穿一领鹦哥绿纻丝战袍,腰系一条文武双股鸦青线绦,足穿一双鹰爪皮四缝干黄靴,生的面圆耳大,鼻直口方,腮边一部貉獭胡须,身长八尺,腰阔十围,手提三尖两刃四窍八环刀,果然好一条好汉,端的雄壮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