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造句

迎难而上的造句(43个)

共有 43 个迎难而上的造句/例句,分别如下:

  1. 遇到困难时,我们要迎难而上
  2. 他总是迎难而上,从不退缩。
  3. 面对挑战,我们应该迎难而上
  4. 在危机时刻,大家选择了迎难而上
  5. 只要迎难而上,就能找到解决办法。
  6. 我们必须迎难而上,勇敢面对问题。
  7. 在学习上,他一直坚持迎难而上
  8. 每逢挫折,他都会选择迎难而上,努力前行。
  9. 只有迎难而上,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10. 她在职场遇到瓶颈时,依然选择迎难而上
  11. 越是困难的时候,我们越要迎难而上,不可退缩。
  12. 无论遇到多少阻碍,我们的团队都勇于迎难而上
  13. 在生活中,要学会迎难而上,绝不能畏惧挑战与困难。
  14. 面对激烈的竞争,年轻人更应迎难而上,努力拼搏。
  15. 每一次遇到问题,他都会鼓励自己迎难而上,不轻言放弃。
  16. 很多人都怕困难,但他却总是能够迎难而上,成为大家的榜样。
  17. 成功者往往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无论遇到多大的难题都敢于迎难而上
  18. 即使前方充满艰险和障碍,他们依然坚定地选择迎难而上,勇往直前。
  19. 父母教育我,无论遇到什么困境,都要迎难而上,坚持不懈,不轻易退缩。
  20. 在疫情期间,全体医护人员共同迎难而上,守护着每一位患者的生命安全。
  21. 不论是学业还是事业,我们都需要迎难而上,这样才能不断成长和进步。
  22. 面对工作中的压力和挑战,他始终保持积极心态,勇于迎难而上,取得突破。
  23. 关键时刻,要敢于迎难而上,只有这样,才能收获成长,赢得他人的认可与尊重。
  24. 在备战高考的日子里,学生们始终怀抱信念,迎难而上,朝着梦想不断努力奋斗。
  25. 企业在转型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难题,但团队成员齐心协力,迎难而上,最终实现突破。
  26. 当我们在工作中遇到棘手的难题时,不能退缩,而是要迎难而上,积极寻找解决途径。
  27. 他始终相信,只有在最危险、最艰难的时刻,才能考验出一个人是否敢于迎难而上
  28. 生活不会总是一帆风顺,只有勇敢迎难而上,才能在无数次跌倒后重新站起来,继续前进。
  29. 在面对家庭和事业的双重压力时,她始终选择迎难而上,用坚持和努力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30. 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上都会遇到风雨,关键在于能否选择迎难而上,在逆境中磨炼意志,收获成长。
  31. 当队友们情绪低落、比赛陷入僵局时,他站了出来,带领大家迎难而上,最终力挽狂澜,赢得胜利。
  32. 在公司经营受阻的时期,管理层充分发挥团结协作的精神,带领全体员工主动迎难而上,成功化解危机。
  33. 成长的路上充满了挑战与坎坷,但只要我们能够保持坚定的信念,迎难而上,就一定能实现理想与目标。
  34. 环境的变化和外部的压力常常令我们感到无助,可正因如此,我们更应该勇敢迎难而上,不断提升自我价值。
  35. 面对经济下行和市场压力,公司上下团结一致,时刻准备迎难而上,共同应对各种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
  36. 学习过程中会遭遇各种难题与困惑,只有不断迎难而上,善于动脑思考,才能积累知识,取得优异成绩。
  37. 团队成员们在任务繁重、时间紧迫的情况下,携手并肩,迎难而上,最终按时高质量完成了项目目标。
  38. 社会在不断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为了追逐理想,我们要学会迎难而上,在风雨中不断砥砺前行。
  39. 任何成功都离不开坚持和拼搏,在困难与挫折面前,最重要的就是勇于迎难而上,绝不轻言放弃。
  40. 即便道路再曲折,只要我们坚持迎难而上,敢于面对失败,就一定能够从挫折中收获宝贵的经验与成长。
  41. 在众多考验面前,有的人选择逃避,而有的人选择迎难而上,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最终走出困境,赢得胜利。
  42. 成长旅途难免崎岖坎坷,只有拥有迎难而上的勇气与坚持,才能在磨砺中不断超越自我,实现人生理想和目标。
  43. 无论是应对工作压力,还是生活中的困难,我们都要坚定信念,勇敢迎难而上,这样才能不断收获新的成就与收获。

迎难而上的详细解释

迎难而上(yíng nán ér shàng)是一个充满力量感的成语,形容面对困难时不仅不退缩,反而主动迎接挑战的积极态度。

 

这个成语生动展现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的精神品质。迎难而上不是盲目冒险,而是在认清困难本质后,以智慧和勇气主动寻求突破。它体现了解决问题时的担当与魄力。

 

生活中处处可见迎难而上的实例。科研工作者攻克技术难关,运动员挑战身体极限,创业者开拓新市场,都是这种精神的体现。它推动着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

 

迎难而上需要理性判断与坚定意志的结合。既要准确评估困难程度,又要保持必胜信念。这种态度往往能化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

迎难而上的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