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反义词

仁爱的反义词(50个)

共找到 50 个仁爱的反义词,分别如下:

所有近义词释义

  1. 残暴([cán bào]):指行为极其凶狠、野蛮,缺乏人性和慈悲之心。
  2. 冷酷([lěng kù]):形容一个人态度冷漠,毫无温情或怜悯之情。
  3. 无情([wú qíng]):表示没有感情,对他人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
  4. 狠毒([hěn dú]):形容心肠恶毒,手段凶狠,对人没有一丝善意。
  5. 凶残([xiōng cán]):指行为极其凶狠残忍,毫无怜悯之心。
  6. 暴虐([bào nüè]):形容残暴而专横,常常以暴力压迫他人。
  7. 冷漠([lěng mò]):指对他人感情或处境漠不关心,缺乏温暖。
  8. 刻薄([kè bó]):形容为人尖酸,言语或行为让人感到不适。
  9. 自私([zì sī]):指只顾自己利益,不考虑他人的感受或需要。
  10. 蛮横([mán hèng]):形容态度粗暴,行为霸道,不讲道理。
  11. 毒辣([dú là]):指心机深沉,手段狠毒,让人感到畏惧。
  12. 无义([wú yì]):表示缺乏道义,对他人没有关怀或帮助。
  13. 苛刻([kē kè]):指要求过高或待人过于严厉,缺乏宽容。
  14. 冷血([lěng xuè]):形容一个人毫无感情,像是没有温度的血液。
  15. 凶狠([xiōng hěn]):指态度或行为极其凶恶,让人感到恐惧。
  16. 无耻([wú chǐ]):形容没有道德底线,行为令人不齿。
  17. 贪婪([tān lán]):指对利益或财富的过度追求,不顾他人感受。
  18. 阴险([yīn xiǎn]):形容心机深沉,暗中算计他人,令人防不胜防。
  19. 狡诈([jiǎo zhà]):指为人狡猾,善于欺骗,缺乏真诚。
  20. 残忍([cán rěn]):形容对他人施加痛苦,毫无同情之心。
  21. 绝情([jué qíng]):指完全断绝感情,对他人冷酷无情。
  22. 暴戾([bào lì]):形容性情凶暴,容易发怒或伤害他人。
  23. 无德([wú dé]):表示缺乏道德修养,不懂得关心或尊重他人。
  24. 凶恶([xiōng è]):指面目或行为令人恐惧,充满恶意。
  25. 严酷([yán kù]):形容对待他人非常严厉,缺乏温和态度。
  26. 冷淡([lěng dàn]):指对人或事态度不热情,显得疏远。
  27. 薄情([bó qíng]):形容感情淡薄,对他人缺乏深厚的情感。
  28. 无恩([wú ēn]):表示不懂得感恩或对他人没有恩惠之心。
  29. 毒手([dú shǒu]):比喻用狠毒的手段伤害他人,毫无怜悯。
  30. 铁石([tiě shí]):常用来形容心肠如铁石般坚硬,毫无柔情。
  31. 残酷([cán kù]):指行为或手段极其无情,让人感到痛苦。
  32. 无良([wú liáng]):表示没有良心,行为不道德,缺乏善意。
  33. 狠心([hěn xīn]):形容下定决心不顾他人感受,显得无情。
  34. 凶暴([xiōng bào]):指性情或行为极其粗暴,充满攻击性。
  35. 无心([wú xīn]):表示缺乏关怀之心,对他人漠不关心。
  36. 冷峻([lěng jùn]):形容态度严肃而冷漠,令人感到距离感。
  37. 自利([zì lì]):指只考虑自身利益,不顾及他人福祉。
  38. 暴躁([bào zào]):形容脾气急躁,容易发怒,缺乏耐心。
  39. 无道([wú dào]):表示没有道义,行为不合道德准则。
  40. 冷厉([lěng lì]):指态度或语气严厉而冰冷,令人畏惧。
  41. 无爱([wú ài]):表示心中没有关爱之情,对他人冷漠。
  42. 残害([cán hài]):指用残忍的手段伤害他人,毫无善心。
  43. 心狠([xīn hěn]):形容内心冷酷,做出无情之事。
  44. 无仁([wú rén]):表示缺乏仁义之心,不懂得关怀他人。
  45. 暴行([bào xíng]):指用暴力的行为伤害他人,毫无怜悯。
  46. 冷面([lěng miàn]):形容面无表情,态度冷漠,令人生畏。
  47. 无义([wú yì]):指缺乏道义之心,对他人没有关怀。
  48. 凶厉([xiōng lì]):形容态度或行为极其严厉,充满恶意。
  49. 残虐([cán nüè]):指以残忍的方式虐待他人,毫无同情。
  50. 冷心([lěng xīn]):形容内心冰冷,对他人没有一丝温暖。

仁爱的详细解释

仁爱(rén ài)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指人与人之间基于本性的关怀与善意。这种情感超越血缘关系,体现为推己及人的宽容与体谅,强调以温暖之心对待世间万物。

 

孔子将仁爱视为最高道德标准,认为其本质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进一步提出性善论,认为仁爱源自人天生的恻隐之心,看到他人受苦时会自然产生不忍之情。

 

在实际表现中,仁爱包含多层次内涵:对父母之爱称为孝,对兄弟之爱称为悌,扩展到社会则体现为诚信与礼让。这种情感不是无原则的溺爱,而是包含道德引导的温情。

 

现代社会中,仁爱精神转化为尊重个体差异、关怀弱势群体的具体行动。它既是个人修养的体现,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伦理基础,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价值。

仁爱的出处

仁爱的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