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近义词

融化的近义词(44个)

共找到 44 个融化的近义词,分别如下:

所有近义词释义

  1. 消融([xiāo róng]):指冰雪或固体在一定条件下变成液体,逐渐消失的过程,常用于自然现象的描述。
  2. 溶解([róng jiě]):指物质在液体中散开并与液体结合的过程,通常用于化学或物理变化的场景。
  3. 熔化([róng huà]):指固体物质因受热而转变为液态的过程,常用于金属或冰等物质的状态变化。
  4. 消散([xiāo sàn]):指物体或现象逐渐消失或分解,常用于描述云雾或冰雪的自然变化。
  5. 溶化([róng huà]):指固体在液体中或受热后变成液态的过程,与物质状态转变密切相关。
  6. 液化([yè huà]):指物质从固态或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常用于科学领域的描述。
  7. 化开([huà kāi]):指固体物质因温度升高或其他条件而转变为非固态,常用于日常场景。
  8. 融解([róng jiě]):指固体在特定条件下转变为液体,常用于描述冰雪或固态物质的变化。
  9. 消解([xiāo jiě]):指物质逐渐分解或消失的过程,也可用于比喻性描述某些抽象事物的淡化。
  10. 软化([ruǎn huà]):指物质因受热或其他影响而变得柔软或接近液态,常用于描述某些固体的变化。
  11. 溶开([róng kāi]):指固体物质在液体中或因条件变化而散开并变成液态的过程。
  12. 化掉([huà diào]):指固体物质因外界条件而转变为液态并消失,常用于口语化的表达。
  13. 熔解([róng jiě]):指固体因高温或其他因素而转变为液体的过程,常见于科学或工业场景。
  14. 融开([róng kāi]):指固体物质在特定环境下逐渐变成液态的过程,常用于自然现象。
  15. 消退([xiāo tuì]):指物体或现象逐渐减少直至消失,常用于描述冰雪或某些状态的减弱。
  16. 化散([huà sàn]):指固体物质因条件变化而散开或变成其他形态,常用于口语或比喻。
  17. 溶散([róng sàn]):指物质在液体中或特定条件下散开并失去原有形态的过程。
  18. 化软([huà ruǎn]):指固体因外界影响而变得柔软或接近液态,常用于描述某些物质的变化。
  19. 消释([xiāo shì]):指物体逐渐消失或分解的过程,也可用于比喻某些情感或误会的淡化。
  20. 融释([róng shì]):指固体物质因条件变化而分解或变成液态,常用于自然现象的描述。
  21. 化去([huà qù]):指固体物质因温度或其他因素而转变形态并消失,常用于日常表达。
  22. 溶去([róng qù]):指物质在液体中或特定条件下逐渐消失的过程,常用于描述某些变化。
  23. 熔开([róng kāi]):指固体物质因高温或其他影响而转变为液态并散开的过程。
  24. 消去([xiāo qù]):指物体或现象逐渐减少直至消失,常用于描述自然或物理变化。
  25. 化尽([huà jìn]):指固体物质完全转变为其他形态并消失,常用于强调彻底的变化。
  26. 溶尽([róng jìn]):指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完全分解或消失,常用于描述彻底的形态转变。
  27. 融尽([róng jìn]):指固体物质在特定环境下完全变成液态或消失,常用于自然现象。
  28. 消尽([xiāo jìn]):指物体或现象完全消失,常用于描述冰雪或固态物质的彻底变化。
  29. 熔尽([róng jìn]):指固体物质因高温或其他条件而完全转变为液态,常用于工业或科学场景。
  30. 化消([huà xiāo]):指固体物质因外界条件而逐渐消失或转变形态,常用于口语表达。
  31. 溶蚀([róng shí]):指物质在液体或其他条件下被逐渐分解或侵蚀的过程,常用于地质或化学领域。
  32. 消蚀([xiāo shí]):指物体因自然或化学作用而逐渐减少或消失,常用于描述地貌或物质的变化。
  33. 熔蚀([róng shí]):指固体物质因高温或化学作用而逐渐分解或转变形态,常用于科学描述。
  34. 融蚀([róng shí]):指物质在特定条件下被逐渐侵蚀或分解,常用于自然现象的描述。
  35. 溶失([róng shī]):指物质在液体中或特定条件下逐渐消失或流失的过程。
  36. 消失([xiāo shī]):指物体或现象逐渐减少直至完全消失,常用于描述自然变化。
  37. 化失([huà shī]):指固体物质因条件变化而逐渐消失,常用于口语或比喻性表达。
  38. 熔失([róng shī]):指固体物质因高温或其他因素而逐渐消失或转变形态,常用于工业场景。
  39. 融失([róng shī]):指物质在特定条件下逐渐流失或消失,常用于描述自然现象。
  40. 消溶([xiāo róng]):指固体物质在液体中或特定条件下逐渐分解并消失的过程。
  41. 化溶([huà róng]):指固体物质因条件变化而分解或转变为液态,常用于口语表达。
  42. 熔溶([róng róng]):指固体物质因高温或其他条件而转变为液态并分解的过程。
  43. 溶化掉([róng huà diào]):指固体物质在特定条件下转变为液态并消失,常用于口语化的描述。
  44. 消融掉([xiāo róng diào]):指固体物质因自然条件而逐渐转变形态并消失,常用于日常表达。

融化的详细解释

融化(róng huà)指固体物质受热后转变为液态的过程。这种现象常见于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比如冰雪在阳光下逐渐变成水,巧克力在手中因体温而变软流动。

 

从物理学角度看,融化是物质相变的一种形式,需要吸收热量才能完成。不同物质的融化点各不相同,冰在0℃时开始融化,而铁的融化温度则高达1538℃。

 

在文学作品中,融化常被赋予情感色彩,用来形容冰冷的心变得温暖,或是隔阂的消除。这种比喻用法让融化超越了物理概念,成为表达情感变化的生动词汇。

 

需要注意的是,融化与溶解不同,前者是固体变液体,后者则是固体在液体中分散。正确理解这两个概念的区别,有助于更准确地使用融化这个词。

融化的出处

融化的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