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造句

囫囵吞枣的造句(37个)

共有 37 个囫囵吞枣的造句/例句,分别如下:

  1. 你不能囫囵吞枣地学习知识。
  2. 遇到问题别囫囵吞枣地应付。
  3. 读书不能囫囵吞枣,应该细细品味。
  4. 他总是囫囵吞枣地看材料。
  5. 考试时囫囵吞枣,难怪答题不全。
  6. 不要囫囵吞枣地处理工作细节。
  7. 学习不能囫囵吞枣,要认真理解内容。
  8. 囫囵吞枣只会让你忽略重要部分。
  9. 听讲时,万万不可囫囵吞枣,否则很难真正掌握。
  10. 她做事很怕麻烦,常常囫囵吞枣,结果总出错。
  11. 文章不能囫囵吞枣地看,否则容易遗漏重点信息。
  12. 老师批评我们不能囫囵吞枣,要做事细致认真。
  13. 小明总喜欢囫囵吞枣,结果知识点都没记牢。
  14. 阅读理解题目时,如果囫囵吞枣,分数会很低。
  15. 有些同学遇到难题就囫囵吞枣,完全不去思考。
  16. 对于复杂的问题,如果只囫囵吞枣地对待,很难找到解决办法。
  17. 学习历史不能囫囵吞枣,否则会误解许多事实。
  18. 他写作习惯囫囵吞枣,感情和内容都不够细腻。
  19. 只有认真分析,避免囫囵吞枣,才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0. 老师反复提醒我们复习时不能囫囵吞枣,要稳扎稳打。
  21. 面对新知识,倘若囫囵吞枣,理解难免流于表面,无法深入。
  22. 有的同学复习时喜欢囫囵吞枣,结果学到的内容不扎实。
  23. 一味囫囵吞枣会导致学习效率低下,进步也十分缓慢。
  24. 人生如同阅读长篇巨作,如果囫囵吞枣,一定领悟不出深意。
  25. 你每次做作业都囫囵吞枣,连老师都看出了你的马虎态度。
  26. 在研读经典著作的时候,切忌囫囵吞枣,否则收获很有限。
  27. 那些成绩优秀的同学从不囫囵吞枣,而是把每一个细节都弄清楚。
  28. 学外语不能囫囵吞枣,需要多听多看多练,才能真正掌握。
  29. 掌握新知识的过程复杂,绝不能囫囵吞枣,否则难以学懂学透。
  30. 如果遇事总习惯囫囵吞枣,久而久之,思维会渐渐变得浮躁粗糙。
  31. 学习新技能,避免囫囵吞枣,要循序渐进,踏踏实实地掌握每一步。
  32. 毕竟一本书的精华不在囫囵吞枣地翻完,而在于细细琢磨其思想内涵。
  33. 对待复杂的科学知识,若只是囫囵吞枣地阅读,最终只会学到皮毛。
  34. 有时为了赶时间,我们会囫囵吞枣地处理工作内容,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35. 老师说:“每个人都应杜绝囫囵吞枣,把每一个知识点都吃透,这样才能真正进步。”
  36. 面对浩如烟海的学习任务,不要妄图通过囫囵吞枣来应付,否则只会事倍功半。
  37. 无论是哪一门学科,都应该戒除囫囵吞枣的坏习惯,这样才能真正取得长足进步。

囫囵吞枣的详细解释

囫囵吞枣(hú lún tūn zǎo)这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一种不求甚解的学习态度。字面意思是把整个枣子不加咀嚼地吞下去,比喻在学习或理解事物时,不加分析思考,生吞活剥地接受。

 

这个成语出自宋代朱熹的《朱子语类》,用来批评那些读书只求速度、不求理解的人。囫囵吞枣的做法往往导致对知识一知半解,看似掌握了很多,实际上却没有真正消化吸收。

 

在现代生活中,囫囵吞枣的现象并不少见。比如快速浏览大量信息却不深入思考,或者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知识点。这样的学习方式虽然短期内可能见效,但长远来看不利于真正掌握知识。

 

囫囵吞枣相对的是细嚼慢咽的学习态度。真正有效的学习需要理解、思考和内化,就像吃东西需要充分咀嚼才能更好消化吸收一样。

囫囵吞枣的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