踉跄的近义词(17个)
共找到 17 个踉跄的近义词,分别如下:
- 蹒跚
- 踉踉
- 趔趄
- 踯躅
- 蹀躞
- 踟蹰
- 蹉跎
- 跄跄
- 趑趄
- 踟躇
- 跌撞
- 趔趞
- 踉踉跄跄
- 跌跌撞撞
- 磕磕绊绊
- 摇摇晃晃
- 东倒西歪
所有近义词释义
- 蹒跚 :走路时步伐不稳,摇摇晃晃,常用以形容年老或体弱者行走的状态。
- 踉踉 :步伐不稳,东倒西歪的样子,常用来描述行走时身体失去平衡。
- 趔趄 :走路时身体倾斜,脚步不稳,显得跌跌撞撞的样子。
- 踯躅 :行走时犹豫不决或步伐迟疑,也可形容徘徊不前的状态。
- 蹀躞 :小步行走,步伐显得犹豫或不稳,常用于文学性描写。
- 踟蹰 :行走时迟疑不决,脚步缓慢,带有犹豫或不安的情绪。
- 蹉跎 :原指失足或脚步不稳,也比喻时间虚度或事业无成。
- 跄跄 :走路摇晃不稳的样子,常用来形容步伐凌乱。
- 趑趄 :行走时迟疑或脚步不稳,显得畏缩或犹豫不前的状态。
- 踟躇 :步伐迟缓,行走时显得犹豫不定,常带有心理上的彷徨。
- 跌撞 :走路时跌跌撞撞,步伐不稳,容易摔倒的样子。
- 趔趞 :走路时身体歪斜,脚步不稳,显得踉踉跄跄的状态。
- 踉踉跄跄 :走路时东倒西歪,步伐非常不稳,显得十分狼狈。
- 跌跌撞撞 :行走时不断磕磕碰碰,步伐凌乱,身体难以保持平衡。
- 磕磕绊绊 :走路时不断被绊倒或碰撞,步伐不顺畅,显得很吃力。
- 摇摇晃晃 :身体左右摇摆,行走时无法保持稳定,显得不稳当。
- 东倒西歪 :身体向各个方向倾斜,行走时失去平衡,显得混乱。
踉跄的详细解释
踉跄(liàng qiàng)是一个形容人或动物行走不稳、摇摇晃晃的词语。通常用来描述因身体不适、醉酒、疲劳或受到外力影响而导致步伐紊乱的状态。
当一个人喝醉酒时,往往会表现出踉跄的步伐,身体左右摇摆,难以保持平衡。这种状态下的行走姿势显得非常不稳定,随时可能跌倒。
除了醉酒,人们在极度疲惫或受伤时也会出现踉跄的情况。比如长跑运动员在体力耗尽时,双腿发软,走起路来就会显得踉跄不稳。
在文学作品中,踉跄常常被用来表现人物的虚弱或精神状态的不稳定。这个词语生动地描绘出一种力不从心的状态,具有很强的画面感。
踉跄的出处
- 施耐庵《水浒传》:那大汉被林冲一脚踢起,挣扎不起,滚在地下,口里只叫道:好汉饶我性命!林冲喝道:我与你无冤无仇,你如何只要陷我于死地!正说之间,只见那汉子爬将起来,望林冲便拜,踉跄而逃。
- 曹雪芹《红楼梦》:贾琏听了,忙回身,用手将他衣襟一拉,那人身不由己,往前一扑,踉跄着脚,恰好一头撞在贾琏怀里,贾琏不等他开言,劈头就打,骂道:瞎了眼的王八羔子!
- 罗贯中《三国演义》:张飞大怒,挺矛便刺,邓茂回马就走,张飞骤马赶上,踉跄一枪,刺邓茂于马下,众皆大惊,邓贤拍马来救,已被张飞一矛刺中,翻身落马。
- 吴承恩《西游记》:那怪慌了神,虚晃一枪,败阵而走,踉跄逃命,行者赶上,举棒就打,那怪化作一阵狂风,径往东北上去了,八戒随后赶来,行者且回话。
- 司马光《资治通鉴》:帝怒,叱之,宪不服,帝命左右曳出,宪回顾,帝益怒,命曳入,宪力大,曳者不能动,踉跄而前,帝命以刀环击其首,血流被面,乃退。
踉跄的例句
- 他喝得醉醺醺的,走路时不由得踉跄了几步,差点摔倒在地。
- 老人拄着拐杖,步履踉跄地穿过狭窄的小巷。
- 比赛结束后,疲惫的运动员踉跄着走出赛场,脸上却带着胜利的笑容。
- 受到惊吓的孩子踉跄地后退了几步,眼神中满是恐惧。
- 山路崎岖,她背着沉重的背包,步伐踉跄,却依然坚持向前走着。
- 风雪中,他顶着刺骨的寒风,踉跄地迈着步子,终于到达了山顶的小屋。
- 受伤的士兵踉跄着从战场上撤离,鲜血染红了他的军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