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反义词

自觉的反义词(35个)

共找到 35 个自觉的反义词,分别如下:

所有近义词释义

  1. 被动([bèi dòng]):指在行动或态度上缺乏主动性,常常受到外界的驱使或影响而行动。
  2. 强迫([qiáng pò]):指通过外力或压力迫使某人做某事,缺乏自愿性。
  3. 被迫([bèi pò]):指在外界压力下不得不做某事,缺乏主动意愿。
  4. 无意([wú yì]):指没有明确的目的或意愿,行动上缺乏主动性。
  5. 他律([tā lǜ]):指行为受到外部规则或他人约束,而非出于内在驱动。
  6. 外迫([wài pò]):指受到外部力量的逼迫,行动并非出于自身意愿。
  7. 强制([qiáng zhì]):指通过强制手段要求某人做某事,缺乏自发性。
  8. 不情([bù qíng]):指内心不愿意,行动上带有勉强或不甘的情绪。
  9. 受制([shòu zhì]):指受到限制或控制,行动上没有自主性。
  10. 依从([yī cóng]):指顺从他人的安排或要求,缺乏独立主动的态度。
  11. 听命([tīng mìng]):指完全按照他人的指令行事,缺乏自己的主见。
  12. 顺从([shùn cóng]):指对他人意愿的服从,行动上没有主动性。
  13. 屈从([qū cóng]):指迫于压力或形势而服从,内心并不愿意。
  14. 从属([cóng shǔ]):指处于依附或从属地位,缺乏独立性。
  15. 盲从([máng cóng]):指不加思考地跟随他人,缺乏独立判断。
  16. 附和([fù hè]):指随声附和他人意见,缺乏自己的主张。
  17. 随波([suí bō]):指随大流,缺乏独立思考和主动性。
  18. 麻木([má mù]):指对事物缺乏敏感和主动反应,态度冷漠。
  19. 呆板([dāi bǎn]):指行为僵硬,缺乏灵活性和主动性。
  20. 机械([jī xiè]):指行动像机器一样,缺乏主观能动性。
  21. 慵懒([yōng lǎn]):指懒散怠惰,缺乏积极主动的态度。
  22. 消极([xiāo jí]):指态度或行为上缺乏积极性,显得退缩或冷漠。
  23. 懈怠([xiè dài]):指松懈懒散,缺乏积极主动的精神。
  24. 怠惰([dài duò]):指懒惰不勤,缺乏自发的动力。
  25. 散漫([sǎn màn]):指行为散乱无章,缺乏主动性和纪律性。
  26. 无为([wú wéi]):指不采取任何行动,缺乏主动作为。
  27. 冷淡([lěng dàn]):指对事物缺乏热情和主动参与的态度。
  28. 漠然([mò rán]):指态度冷漠,对事物缺乏主动关心。
  29. 无动([wú dòng]):指对事情没有反应,缺乏主动性。
  30. 推诿([tuī wěi]):指将责任推给他人,缺乏主动承担的态度。
  31. 逃避([táo bì]):指回避责任或问题,缺乏积极面对的意愿。
  32. 敷衍([fū yǎn]):指做事不认真,缺乏主动投入的态度。
  33. 应付([yìng fù]):指做事仅为交差,缺乏真正的主动性和热情。
  34. 被迫无奈([bèi pò wú nài]):指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被迫行动,缺乏自发意愿。
  35. 身不由己([shēn bù yóu jǐ]):指行动受制于外界,无法自主决定。

自觉的详细解释

自觉(zì jué)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汉语词汇,指个体对自身思想行为的清醒认知与主动调控。这种认知既包含理性层面的自我觉察,也包含价值层面的道德内省,体现为无需外部监督的内在驱动力。

 

从心理学角度看,自觉强调主体对思维、情绪、行为的监控能力。当一个人能自觉调整负面情绪,或自觉修正认知偏差时,往往展现出较高的心理成熟度。这种自我调节过程,本质上是个体与内在自我的对话。

 

在社会伦理层面,自觉体现为将规范内化为个人准则。比如公民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并非源于对惩罚的恐惧,而是出于对规则的认同。这种内化机制,使道德要求从外部约束转化为内在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自觉与自律存在微妙差异。前者更强调认知的主动性,后者侧重行为的约束性。真正的自觉往往能超越规范条文,在复杂情境中做出创造性判断,这是人类主体性的重要体现。

自觉的出处

自觉的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