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古讽今的反义词(10个)
共找到 10 个借古讽今的反义词,分别如下:
- 借今喻古
- 借今说古
- 借新喻旧
- 借近说远
- 借今论古
- 借实喻虚
- 借明说暗
- 借表喻里
- 借此说彼
- 借浅喻深
所有近义词释义
- 借今喻古 :用现代的事物或现象来比喻或解释古代的情况,与用古代来讽刺现代的含义相反。
- 借今说古 :借助当下的情境或事例来讲述或解读古代的故事,侧重于用现代视角看待历史。
- 借新喻旧 :用新的事物或观念来比喻旧的事物,与用旧来讽刺新的方式形成对比。
- 借近说远 :通过近处或现代的事物来阐述遥远或古代的事情,强调从当前出发去理解过去。
- 借今论古 :以现代的观点或事例来讨论古代的事件或思想,方向与用古来评论今相反。
- 借实喻虚 :用具体、现实的事物来比喻抽象或虚幻的概念,与用过去影射现实的方式相对。
- 借明说暗 :表面上说的是明朗的事情,实则暗指其他含义,与用历史暗讽当下的手法相反。
- 借表喻里 :通过表面的现象来比喻内在的本质,侧重于从外在推及内在,与用旧事暗指新事不同。
- 借此说彼 :表面上谈论此事,实际暗指彼事,侧重于从当前到其他,与用过去指代现在的方向相反。
- 借浅喻深 :用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比喻深刻的内容,与用历史来影射现实的深意形成对比。
借古讽今的详细解释
借古讽今(jiè gǔ fěng jīn)是一种常见的文学表现手法,指通过讲述古代的人物或事件,来含蓄地批评或讽刺当下的社会现象。这种手法既能规避直接表达可能带来的风险,又能借助历史典故增强说服力。
使用借古讽今时,作者往往会选取与当下具有相似性的历史片段。历史事件中的人物命运、王朝兴衰等,都成为映射现实的绝佳素材。读者在理解古代故事的同时,自然能领会其中对现实的影射。
借古讽今在中国文学传统中源远流长,许多文人墨客都擅长此道。比如杜牧的《阿房宫赋》,表面写秦朝奢靡亡国,实则暗讽当时统治者的昏庸。这种手法既展现了文人的智慧,也体现了文学干预现实的力量。
借古讽今的出处
- 司马光《资治通鉴》:臣闻借古讽今,所以明得失也,故敢陈前代之事,以为鉴戒,冀陛下采纳微言,垂意治道,庶几天下幸甚。
- 班固《汉书》:古人所以立言垂训,借古讽今,欲使后世明鉴得失,知所避就,故著书立说,垂之不朽,实有深意存焉。
- 司马迁《史记》:余述往事,思来者,借古讽今,冀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知兴替之由,思治乱之故也。
- 计有功《唐诗纪事》:杜甫诗多含隐义,借古讽今,言虽微而意深,读者当细味之,方知其托物言志之妙,用意良苦也。
- 张廷玉等《明史》:史家之言,常以借古讽今为务,盖欲使当世之君臣,鉴前车之覆,防后辙之失,故笔削之间,寄意深远矣。
借古讽今的例句
- 他在文章中以三国时期的权谋故事为引,巧妙地借古讽今,批评了当下政坛的尔虞我诈。
- 这场演讲虽然表面上在讲述古代帝王的得失,但实际上是通过借古讽今的手法,暗指现代社会中某些领导者的短视行为。
- 作者以唐代诗人描写战乱的作品为切入点,借古讽今,表达了对当前国际局势动荡的不满和担忧。
- 他常常在课堂上用春秋战国的历史典故来借古讽今,让学生们意识到历史与现实的惊人相似之处。
- 这篇小品文看似在复述古代昏君的荒唐事迹,实则是通过借古讽今的方式,讽刺了当今社会中某些人的不作为和腐败现象。
- 通过讲述汉代外戚专权的教训,他以借古讽今的笔法,提醒人们警惕权力集中带来的潜在风险。
- 这本小说以古代封建制度的弊端为背景,巧用借古讽今的手法,映射出现代社会中依然存在的等级观念和不公平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