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反义词

力挽狂澜的反义词(37个)

共找到 37 个力挽狂澜的反义词,分别如下:

所有近义词释义

  1. 坐以待毙([zuò yǐ dài bì]):指不采取任何行动,等待失败或灭亡,形容被动和无作为的态度。
  2. 束手无策([shù shǒu wú cè]):形容面对困境时毫无办法,只能被动接受现状。
  3. 听天由命([tīng tiān yóu mìng]):指完全放弃努力,顺从命运的安排,毫无主动性。
  4. 袖手旁观([xiù shǒu páng guān]):指对事情漠不关心,只在一旁观看,不采取任何行动。
  5. 无动于衷([wú dòng yú zhōng]):指对周围发生的事情毫不在意,缺乏反应和行动。
  6. 坐视不理([zuò shì bù lǐ]):指对问题或危机视而不见,不采取任何措施去解决。
  7. 置之不理([zhì zhī bù lǐ]):指对事情不予理会,完全忽视,不采取任何应对措施。
  8. 无能为力([wú néng wéi lì]):指面对困难时没有能力去改变局面,只能被动接受。
  9. 听之任之([tīng zhī rèn zhī]):指对事情不加干涉,任其自然发展,缺乏主动干预。
  10. 坐观成败([zuò guān chéng bài]):指对事情的结果不予干涉,只在一旁观察成败得失。
  11. 冷眼旁观([lěng yǎn páng guān]):指以冷漠的态度在一旁观看,不参与也不帮忙。
  12. 漠不关心([mò bù guān xīn]):指对事情完全不关心,态度冷淡,毫无行动意愿。
  13. 置身事外([zhì shēn shì wài]):指将自己与事情隔离开来,不参与其中,也不承担责任。
  14. 不闻不问([bù wén bù wèn]):指对事情既不打听也不过问,完全不予理会。
  15. 视而不见([shì ér bù jiàn]):指虽然看到了事情,却装作没看见,不予处理。
  16. 听而不闻([tīng ér bù wén]):指虽然听到了事情,却装作没听见,不予理睬。
  17. 熟视无睹([shú shì wú dǔ]):指对常见的事情视而不见,毫无反应和行动。
  18. 麻木不仁([má mù bù rén]):指对事情毫无感觉,缺乏应有的反应和关怀。
  19. 无济于事([wú jì yú shì]):指即使有心帮忙,也无法改变局面,毫无作用。
  20. 坐失良机([zuò shī liáng jī]):指由于不主动行动而错失了宝贵的机会。
  21. 坐等失败([zuò děng shī bài]):指不采取任何措施,只是被动等待不好的结果。
  22. 任其发展([rèn qí fā zhǎn]):指对事情不加干涉,任由其自然发展,不予控制。
  23. 放任自流([fàng rèn zì liú]):指对事情不加约束和管理,任其自由发展。
  24. 不加理会([bù jiā lǐ huì]):指对事情完全忽视,不予关注或处理。
  25. 置若罔闻([zhì ruò wǎng wén]):指对听到的事情装作没听见,毫不在意。
  26. 无视危机([wú shì wēi jī]):指对存在的危险视而不见,不采取任何防范措施。
  27. 坐卧不安([zuò wò bù ān]):指虽然内心不安,但仍然没有实际行动去解决问题。
  28. 坐以待亡([zuò yǐ dài wáng]):指不采取任何行动,等待毁灭或失败的到来。
  29. 任由摆布([rèn yóu bǎi bù]):指完全听从他人安排,缺乏自主性和主动性。
  30. 被动应付([bèi dòng yìng fù]):指在事情发生后才被迫采取措施,缺乏前瞻性。
  31. 坐守待援([zuò shǒu dài yuán]):指只等待外界的帮助,而不主动寻找解决办法。
  32. 消极怠工([xiāo jí dài gōng]):指在工作中态度消极,不主动作为,敷衍了事。
  33. 得过且过([dé guò qiě guò]):指做事不求上进,敷衍了事,不主动改进现状。
  34. 因循守旧([yīn xún shǒu jiù]):指墨守成规,不思变革,缺乏创新和行动力。
  35. 安于现状([ān yú xiàn zhuàng]):指满足于当前的情况,不思进取,不主动改变。
  36. 随波逐流([suí bō zhú liú]):指没有主见,随大流而行,缺乏独立性和主动性。
  37. 无所作为([wú suǒ zuò wéi]):指没有任何行动和贡献,完全被动和消极。

力挽狂澜的详细解释

力挽狂澜(lì wǎn kuáng lán)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用来形容在危急关头竭尽全力扭转不利局面。这个词语源自古代对江河决堤时人们奋力堵截的描写,后来引申为在重大危机中发挥关键作用。

 

从字面来看,力挽狂澜中的力指力量,挽是拉回的意思,狂澜则比喻汹涌的波涛。组合起来就形成了极具画面感的意象:用尽全力拉住即将溃堤的巨浪。这种表达方式充分展现了汉语的凝练与形象。

 

在实际使用中,力挽狂澜多用于描述英雄人物或关键决策者在危急时刻的非凡表现。比如在企业面临破产时力保公司不倒,或者在比赛落后时实现惊天逆转,都可以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它既强调形势的危急,也突出扭转局面的艰难。

 

需要注意的是,力挽狂澜通常带有褒义色彩,暗含对当事人勇气与能力的赞赏。这个成语生动展现了中华文化中推崇的临危不惧、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

力挽狂澜的出处

力挽狂澜的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