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造句

振聋发聩的造句(43个)

共有 43 个振聋发聩的造句/例句,分别如下:

  1. 他的话语,真是振聋发聩
  2. 老师的一句话振聋发聩
  3. 演讲内容振聋发聩,令人深思。
  4. 这番言论实在振聋发聩
  5. 振聋发聩的话语使人警醒。
  6. 他的批评极为振聋发聩
  7. 他的建议真是振聋发聩啊。
  8. 这些振聋发聩的警句让我反思。
  9. 他的一句“振聋发聩”,让人无法忘怀。
  10. 专家的振聋发聩之言引起了关注。
  11. 她的文章内容真是振聋发聩,震撼人心。
  12. 演讲时,他用振聋发聩的语言打动大家。
  13. 振聋发聩的话在会上引发热烈讨论。
  14. 领导的一番振聋发聩之言令在场的人警觉。
  15. 他的批评振聋发聩,让大家都感到惊醒。
  16. 他在会上发表了振聋发聩的讲话,让同事们都深受触动。
  17. 她的话犹如振聋发聩,明明白白地点出了问题的关键。
  18. 他的发言无疑是振聋发聩,提醒了我们必须面对现实。
  19. 这篇报道的语言非常振聋发聩,每个字都令人震撼不已。
  20. 老师发表的振聋发聩意见,让学生们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行为。
  21. 那句振聋发聩的评论,让许多人对原本疏忽的问题突然警觉。
  22. 他的文章以振聋发聩的语气,直指当前社会存在的不足之处。
  23. 这位专家发表了振聋发聩的见解,让众人纷纷思考解决方案。
  24. 记者用振聋发聩的文字,唤醒了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25. 校长在大会上用振聋发聩的言语,提醒学生珍惜学习的机会。
  26. 那段振聋发聩的话语,在学生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久久难忘。
  27. 批评虽然严厉但极其振聋发聩,促使大家对现状进行了深刻反思。
  28. 专家的振聋发聩建议,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教育体制的广泛讨论。
  29. 报告中那些振聋发聩的真言,使全场沉默,每个人都在思考未来。
  30. 这本书充满了振聋发聩的观点,使读者在阅读时不断被警醒和启发。
  31. 演讲者用振聋发聩的事例,结合社会热点,让听众重新审视家国责任。
  32. 作为批评者,他用振聋发聩的语言,毫不掩饰地指出了团队存在的短板。
  33. 影片结尾那句振聋发聩的警示话语,在观众心头久久回荡,引发共鸣。
  34. 老师用振聋发聩的方式,讲述了责任感的重要性,让学生铭记于心。
  35. 这场振聋发聩的演讲,像一记警钟,提醒人们不要忽视自身的责任。
  36. 作家的文字振聋发聩,每一句都触及人心深处,令读者无法轻易忘记。
  37. 在那次会议上,他用振聋发聩的语气,陈述了复杂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38. 面对当前困境,他提出了振聋发聩的见解,让所有人都认真反思自身过失。
  39. 振聋发聩的言论犹如晨钟暮鼓,唤醒了长期麻木的人们,引发热烈讨论。
  40. 在关键时刻,领袖以振聋发聩的讲话,激励每一位成员奋发向前,坚定信念。
  41. 演讲人用振聋发聩的案例和事实,呼吁各界关注弱势群体,承担社会责任。
  42. 作家用振聋发聩的文笔,揭示了社会的矛盾,使读者在震惊中开始寻找答案。
  43. 当场所有人被那位长者的振聋发聩之言所震撼,纷纷反思自身在社会中的责任。

振聋发聩的详细解释

振聋发聩(zhèn lóng fā kuì)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成语,形容言论或声音极其响亮有力,足以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话语或文章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启发性。

 

这个成语由振聋和发聩两部分组成。振聋意为震动聋者,发聩指使耳聋的人也能听到声音。两者结合,形象地描绘了某种言论或声音的强大影响力,能够穿透常人的听觉障碍,直达心灵深处。

 

在实际使用中,振聋发聩多用来形容那些具有深刻思想、强烈感染力或重大社会影响的言论。这类言论往往能够唤醒人们的意识,打破固有思维,产生强烈的精神共鸣。比如某些著名演讲、重要宣言或警世箴言,都可以用振聋发聩来形容。

 

需要注意的是,振聋发聩带有明显的褒义色彩,通常用于正面评价那些具有震撼力和启发性的言论,而不适用于普通的响亮声音或空洞无物的喊叫。

振聋发聩的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