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造句

借古讽今的造句(44个)

共有 44 个借古讽今的造句/例句,分别如下:

  1. 老师常用借古讽今的方法教学。
  2. 他擅长借古讽今,寓意深刻。
  3. 作家喜欢借古讽今,引人深思。
  4. 文章巧借古讽今,耐人寻味。
  5. 诗人常以借古讽今表达思想。
  6. 父亲爱借古讽今告诫我们。
  7. 评论家惯于借古讽今提出批评。
  8. 借古讽今是传统文人的常用手法。
  9. 古人在诗文中常借古讽今,语含讥刺。
  10. 课堂上,老师用故事借古讽今讲道理。
  11. 作家常借古讽今,批判现实陋习。
  12. 这本书通过借古讽今的方式批判现实。
  13. 作者以借古讽今的手法揭示社会问题。
  14. 演讲中,他用借古讽今巧妙表达了观点。
  15. 文章以借古讽今为线索,扣人心弦,深刻有力。
  16. 老师通过借古讽今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当下社会现象。
  17. 父亲在家中借古讽今,用古人故事教导儿女为人处世的道理。
  18. 演说家善于借古讽今,既讲述了历史故事,又指出现今社会的弊病。
  19. 作家用巧妙的借古讽今,讽刺了现今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和流弊。
  20. 他经常借古讽今,将历史故事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发人深省。
  21.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借古讽今,通过古人的失误批评了当代的官场现象。
  22. 这位诗人擅长借古讽今,经常通过历史典故抨击现实社会中的各种不合理行为。
  23. 老师在课堂上借古讽今,用古人治国的智慧折射出现今社会管理中的种种弊端。
  24. 学者借古讽今,在论文中通过分析古代人物命运警示现代人要谨慎行事,切勿重蹈覆辙。
  25. 作家采用借古讽今的手法,通过叙述古代权臣专权的故事,含蓄地批评了现实中的权力腐败现象。
  26. 他在文章中巧妙地借古讽今,借历代兴衰更替的故事反思当代社会的变迁与发展,引起广泛共鸣。
  27. 这部小说采用了大量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通过古代故事影射现代社会各种乱象,引发读者深刻警醒。
  28. 演讲人善用借古讽今,把典故与现实巧妙融合,使听众在欣赏故事的同时,反思自身和社会的问题。
  29. 戏曲作家习惯借古讽今,把旧时朝堂之事移植到舞台上,映射出当前社会环境的种种问题与不足之处。
  30. 评论员借古讽今,用三国时期谋臣巧计影射当今职场之道,既有历史厚重感,也有对现实的深刻批判。
  31. 古文中常见借古讽今,用历史人物故事启发世人思考现实,让人从历史中获得经验和警醒,受益无穷。
  32. 在长篇小说中,作者多次借古讽今,将古代帝王将相的权谋之术与当今社会权力斗争相对应,寓意深远。
  33. 评论家以借古讽今为法,用古代名将兴衰史影射现代公司的经营成败,观点独到,启发企业管理思路。
  34. 他那篇文章,善用借古讽今,通过讲述浑水摸鱼的历史故事,讽刺了当下社会投机取巧的种种现象。
  35. 这篇散文巧用借古讽今,用草船借箭的故事提示大家在现实生活中要善于抓住机遇,防范人心险恶。
  36. 老师在课堂上,用“诸葛亮借东风”的历史典故借古讽今,启发学生要善于利用外部条件来取得成功。
  37. 戏剧作者通过巧妙地借古讽今,将古代忠良受害的故事改编上演,引发观众反思当前社会的不公正现象。
  38. 作者在书中多用借古讽今之法,借古人清廉自守的故事,映射现实社会的贪污腐败,令人深思警觉。
  39. 文章以借古讽今为线索,串联起数个历史事件,通过古人兴亡的经验教训警醒现代人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40. 评论者借古讽今,把古人的诗文与当今社会现象结合,用简短而深邃的语言,道出世事兴衰与人情冷暖。
  41. 这部文学作品大量借古讽今,通过讲述历朝兴亡史反映现代社会问题,每一个细节都发人深思,意义重大。
  42. 学者在讲座中用借古讽今的方法,引用古代忠臣谏言皇帝的故事,来启示现代领导者要虚心纳谏、善于听取民意。
  43. 小说家习惯以借古讽今的手法,通过描述历史朝代更替,折射出现今社会的种种变化,引发读者对民族命运的思考。
  44. 这部历史小说巧妙借古讽今,将古代文人的曲折命运与现代知识分子的困境相对应,呼吁社会更加珍惜人才与正义。

借古讽今的详细解释

借古讽今(jiè gǔ fěng jīn)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创作手法,指通过讲述历史故事或引用古代典故,委婉地批评或讽刺当下的社会现象。这种手法既能避免直接针砭时弊带来的风险,又能借助历史的厚重感增强批判力度。

 

使用借古讽今时,作者往往选取与当下社会问题相似的历史事件,通过古今对照引发读者思考。比如描写古代官场腐败的故事,实际暗指现实中的贪污问题;讲述帝王昏庸的典故,可能影射当代某些领导者的决策失误。

 

借古讽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厚根基,古代文人受限于言论环境,常以此法表达政见。这种手法既体现了文人的智慧,也反映了历史循环的深刻洞察,让批判既含蓄又有力,至今仍是文艺创作的重要表现方式。

借古讽今的出处